一、概述
日前,國家衛計委在新發的《食品安全標準與監測評估“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下稱《規劃》)中披露,“十三五”期間,政府將清理整合近5000項食品標準,制定、修訂300項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其中重點是加強嬰幼兒配方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等特殊人群營養型食品標準。
二、詳細報道
食品安全于近年來進入了“高敏感期”、“高關注期”。一方面,各種新的食品化學污染物和致病微生物不斷出現,帶給食品安全標準設定、評估監管以重大挑戰;另一方面,民眾生活水平的普遍上升,也強化了人們對食品風險的防范意識,這就給食品監管部門帶來了更大的壓力。在食品安全保障工作中,標準的制定是第一位的。類似于游戲規則的重要性,標準能否及時跟上社會節奏和需求,體現的是基礎性的功能。不過,目前食品標準門類繁多,既有跨部門之間的沖突,也有不同地域之間的矛盾。
例如,幾年前頗為熱鬧的“農夫山泉事件”,就曾引發過一場關于標準的大討論。彼時,針對包裝飲用水的國標有4項。另外,各地還對除天然礦泉水和飲用純凈水之外的其他包裝飲用水制定了部分地方標準,比如浙江省的地標《瓶裝飲用天然水》(DB33/383-2005)就是其中之一。《京華時報》與農夫山泉之間長達數月的論戰,之所以能夠發生,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標準本身在打架。
不同部門之間的標準有時候會相差千百倍。例如,衛生部關于干菜類食品含硫量標準,規定不能超過0.035毫克/千克;而農業部頒布的《無公害脫水蔬菜標準》規定,二氧化硫殘留量的衛生指標不得超過100毫克/千克。兩者相差2857倍。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主任助理王竹天曾透露,食品安全的標準來自15個部門,其中,來自國家質檢總局和農業部的最多,另外還涉及衛生、工信、林業、糧食等部門。不同部門之間的標準發生重復、矛盾和交叉的現象非常普遍。
對此,衛計委計劃初步構建一套“較為完善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框架體系”,鼓勵企業參與標準研制,“制定公布926項新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這將基本覆蓋所有食品類別和主要危害因素。而針對部分食品國家標準、地方標準不統一的情況,《規劃》也指出,將制定公布食品安全標準管理辦法,實現“國家標準與地方標準銜接”,并加強對新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劑新品種、食品相關產品新品種等“三新食品”的管理,“解決長期以來食品標準之間交叉、重復、矛盾等問題”。
1988年發布的《標準化法》,至今已有28年,舊的法律已經很難應對瞬息萬變的社會帶來的沖擊。因此,《標準化法》的修訂業已迫在眉睫,而緊隨其后的便是食品安全標準的大修訂。不過,在著手修訂、統一食品安全標準的同時,還需要關注標準制定之后的執行問題。2008年舉世震驚的“三聚氰胺事件”,揭開了中國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和監管的重大漏洞。由于行政機構簡單奉行對上負責的原則,導致出現下級政府長期瞞報奶粉安全問題,并最終釀下大禍。
從《規劃》的內容來看,衛計委還將建立“以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為技術核心,各級疾病預防控制和醫療機構為主體”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網絡,設立2656個風險監測點,覆蓋所有省(區市)、地市和92%的縣級行政區域,并由中央投資23億元,建立32個省級風險監測中心。這一系列的動作,意在填補之前監測監管網絡上的空白,尤其是將風險監測重點覆蓋到所有縣級行政區域,并進一步向鄉鎮農村延伸,顯著提升中西部貧困地區的監測能力。
監管力量薄弱和風險意識不足,是鄉村地區更容易成為食品安全高發區域的兩大原因。逐步統一標準之后,國家力量延伸到基層極為重要。但在自上而下強化監管的同時,讓普通公眾擁有簡單便捷的渠道反饋風險事件,也十分重要。因此,除了專業化的監測網絡,保證民眾通過媒體、政府熱線和代表委員渠道反映問題,也應當揉進整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中去。只有在“上下夾擊”中,食品安全的風險與隱患才能被徹底地掃除。
(內容來源南方都市報)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