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津電子天平發展過程日下:
1875年,科學精密儀器的開拓者之一島津制作所在日本京都創立。
1918年開始生產頂盤天平和轉矩天平,并于1925年在市場上銷售平衡杠桿分析天平。自此,不斷完善的島津天平為工業和科研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在早期,精確稱量需有經驗的人員進行操作,既費時,又要求有熟練技巧。將試樣和小塊物質放在懸掛于杠桿的稱盤上,通過移動的指針判讀刻度,是艱苦而勞累的工作。
島津一直致力于解決此類稱量工作上的困難,直讀分析天平的成功開發標志著稱量技術新時代的開始。在L型天平方面,用簡便的調節控制盤操作取代了敏感的質量加載工作。為用戶節省了三分之二的稱量時間,并從此告別了傳統的天平時代。
1959年,島津又增加了采用Roberval機械結構的上載直讀天平。以這些儀器制定的標準,在很多顧客的實驗室一直沿用至近年。
島津不斷地致力于開發新技術。早在1971年,島津發布了首臺電子天平,數字天平,標志著稱量觀念的重大轉變。稱量只須接通天平的電源、放置試樣和看顯示器。六年后(1977年),微機應用于電子天平,從而進一步提高了稱量性能。緊湊型ED系列在靈敏度、分辯率和穩定性方面均有相當大的改善。
島津一直致力于使顧客滿意、深入市場、了解用戶需求,并向顧客介紹新技術、新儀器。
1985年的根據溫度的全自動校準,1989年的首臺整體型質量傳感器(OPF,后更名為UniBloc)1993年的高靈敏度AEM-5200微量天平,以及獨特的直通視窗(Windows)功能——完美地滿足新世紀的計算機化實驗室的要求,這些僅僅是島津的一部分成就。2003年推出了配備新一代質量傳感器Uni Bloc的天平系列。